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时代 > 正文

互联网时代企业大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18-12-25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作者: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史淑桃 张凡
       [提要] 21 世纪的今天是信息技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互联网运用已经深入各个行业的发展,对于企业大学来说,不仅增加了学员管理的信息化与便捷性,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与挑战。本文通过对互联网时代知识信息传播特点的分析,得出企业大学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企业大学;挑战及对策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信息管理方式、沟通方式等给各行各业带来了便利,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理事务方式的转变。企业大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在互联网时代,不仅由传统的面授课方式转为大规模更广泛的运用网络视频教课方式,注册学员登录信息时近期增添的手机扫二维码方式也是对其前期不成熟时的人工录入的改进,以及传统教学的有限信息转为现在的海量信息,对信息筛选及辨别能力反而有了较高要求。
       同时,智能手机的崛起影响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思维方式,对于网络中的海量信息,专注的审读已然不在,反而转化为大范围的略读以节省时间阅读更多的信息。加之碎片化的信息组成、学员们零散的知识获取也给互联网培训增加了困难。
       对于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重视的针对企业战略人才供给的企业大学建设,互联网无疑给企业大学的发展造成了冲击,无论是从授课方式还是管理模式方面,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应该更重视信息技术将会给企业大学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二、互联网时代知识信息传播特征
       (一)海量信息造成的精力分散与快餐阅读。互联网时代,人们收集信息的渠道极大拓宽,小到随身所带的手机,大到街面大屏幕,信息迅速的更新换代给了人们更多的知识量与选择性,但是也加大了选择的难度,由于信息全面的开放,不可避免会产生垃圾信息、错误信息混入其中,混淆视听,鱼目混珠,互联网时代的人们更应该注重知识信息的选择与区分。
       由于信息分散、数量也巨大,因此人们通常选择快速阅读,把握大概意思即可的接受信息方式,这对于本文要研究的企业大学知识传播而言有害无利,快速的阅读只能把握主要意思,但是不可能达到我们需要的知识掌握运用的目的。总之,互联网时代这种海量的信息面造成了人们的快餐式接受知识能力。比如现在的微信推送,每个公众号每天都要推送至少一个包含4耀5篇文章的消息,对于微信客户端的人们来说,如果要看完,每天至少要阅读四五十篇文章,这只能是在其他工作事务处理完毕后的休闲时间要阅读的,抛开人们花在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使用其他软件的时间,只微信一个软件的信息量已经达到四五万字,因此这种海量信息造成的精力分散与快餐阅读似乎成为必然趋势,也无可厚非。
       (二)碎片化的信息组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迅速崛起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017年的今天更是智能手机终端集通话、生活、理财、玩乐、信息等于一身的利器,手机中的支付宝代替了传统的货币交换,扫一扫即支付已经普遍起来,用过去的思维考虑乃是天方夜谭的事情现在已经实现,国人出门可以不带现金,手机在手,扫一扫即购物。形成了人们出门可以不带钱,可以不带卡,但是必须带手机的现象。
       这种普及与便利也给信息传播带来了便利与问题,一方面手机只要联网便可以与全世界交换信息,人们可以查到任何自己想要的信息。通过互联网,以前需要阅遍群书的知识唾手可得,需要千里难寻的古书与秘方近在咫尺;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手机的依赖造成了人们习惯从手机终端获取信息与知识,这种终端便利的同时只能在生活的间隙中传播信息,这就造成了人们思维中对于知识的碎片化理解,这种碎片化的知识组成虽然能拓宽学员知识面与范围,但是对于企业大学教育的目的而言是不足够的,教育的目的是掌握并运用,而这种纯长见识的碎片化知识不能满足教育的要求。
       (三)接受信息的观念思想转变
       1、对网络知识的不严肃、轻视。互联网时代,虽然获得信息的渠道比比皆是,但是人们对于从网络中获取的信息的不严肃、轻视情绪也渐渐浮现,这也跟互联网中信息量过于庞大,负面错误信息充斥其中有关。有时过多的负面信息混淆视听,致使个人失误后可能造成其对其他网络传播知识的排斥与不信任,从而造成对网络传播知识的轻视。其次,以前作为游戏玩乐产品的手机电脑都要作为学习的工具,同时它们还依旧保留着玩乐的功能,这就对个人的自身品格比如自律性,提高了要求,从侧面也加大了企业大学教育的难度。
       2、知识廉价问题。网络发达的如今,对于今天唾手可得的各种知识,日后依然可以随时获得,这种思想的出现及发展不容忽视。它造成了人们印象中各种知识随时获得、廉价的感觉,与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反复理解反复记忆相违背,对于唾手可得的知识,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视若珍宝亲自抄录以传播记忆、熟读背诵以至于知识不会流失,现在的人们随便一搜便能出来的知识为什么要费力死记?这都使得知识的真正获取以运用更难实现;其次,人类天性中的轻易取得便不珍惜的劣根性在互联网时代也催生了“随便都能得到说不定是假的”此类观念。知识量的庞大性与信息时代欺诈行为盛行等现象使现代人们很难相信陌生人与陌生渠道,以此发展出“轻易获得的可能是假的”观念也是必然结果;最后,网络的发展也助长了版权侵害,使得知识的价值受到侵害。大量的信息流出可能造成原创文稿的流出,便捷的互联网又能将流出的文稿千万篇的复制分发,对原创作者造成损失的同时也助长了知识廉价问题。
       三、互联网时代企业大学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要求增加。相对于过去的简单传授方式,现时代的企业大学由主要运用书本黑板授课转为多媒体PPT展示为主,许多企业也开发了线上课堂,视频授课,比如京东大学和腾讯大学,以及相应的提问等线上沟通反馈流程技术的产生,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授课模式,而且使重复授课、受众面广成为可能。但是,要想受益于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技术的要求也相应增大,不仅要有配套的线下接收器与足够大的储备硬件,还要有能承受广大受众同时反馈同时交流的强大的线上服务器,这对一般资金较紧张的中小企业来说难以实现,而且对大企业来说资金消耗也是巨大的,再加上系统的维护、学习系统的设计等耗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二)学员主动找知识、找老师、找圈子。现代的企业教育是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的,从一开始的学习系统设计,就把学员当作用户来考虑。加上便捷的网络交友、交流方式,学员更多的是视自己的情况需要及兴趣爱好而选择进入的交流圈、朋友圈。这种学员自己找老师、找圈子的学习模式对师资力量的吸引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讲师不仅要完成对知识的传授,还要运营自己的“粉丝圈”,即要提高社群运营能力,才能产生好的企业人才培训效果。尤其是线下的视频教学,已录制的视频在学院的观看过程中没有反馈没有交流,如果不提升对学员的吸引力,很难产生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三)缺乏互动反馈沟通。现如今大多数企业线上人才培训方式为视频教学,大大节省了成本的同时产生的问题是单一视频播放缺乏沟通反馈机制。对于大多数学员来说,观看教学视频过程中不可能全部听懂、没有一个问题,当产生疑问时,单一的视频播放不能提供给学员反馈问题的渠道。众所周知,疑问能使人学习成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授课的效果。
       (四)零碎知识很难形成可持续的学习固化。现代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教学由学员在线下零碎休息时间完成,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知识体系必然是不连续的、零碎的,因此要提高授课效果,必须考虑如何用碎片化、社交式、零散式的零碎知识来形成可持续的学习固化行为。
       (五)商业信息泄露。互联网提供广大的信息渠道可供探索,但同时也将我们自己暴露于其他网络运用者的可接触范围内,从而增加了信息泄露的危险。
       四、互联网时代企业大学发展对策分析
       (一)提高培训管理者的社群运营能力。社群运营指的是群体的运营者积极引导成员开展各种主题的线上线下社交活动,并总结整理群体中出现的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保证群体成员最大限度地分享传播利用知识,同时丰富群体成员的体验,加深关系链的沉淀。
       针对前文所说学员主动寻求知识、寻找圈子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培训管理者社群运营能力,加强课程吸引力的方式提高学员积极性和参与度。一方面通过对社群的管理运营形成每个讲师的个人“粉丝团”,不仅可以加强学习效率,提高积极性,而且在线下课后时间也能对学员起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偶像效应”;另一方面提高运营社群能力后也能加强学员的学习兴趣,日常由管理者发起的各类主题活动中,学员们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加深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乐趣。比如线上知识问答、有奖竞猜,线下交流会、讲座、辩论赛等形式。
       (二)混合式学习,调整各种学习方式比例。可以由纯线上学习转为多种方式并存的混合式学习,通过调整各种学习方法所占比例以及先后顺序、时间间隔,来影响学员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加深兴趣。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实战模拟、沙盘、小组对抗等方式夹于纯理论的授课中间,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另一方面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在实践中通过运用知识加深印象,有助于理解记忆,从而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效果。
       (三)从学员客户角度出发。首先,课程设置、系统反馈等方面要根据学员的需求来进行设置,学员作为客体是接受企业大学教育的人,由学员接受教育后进行反馈然后由学员体验而做出的改进必将提高企业大学教育的效率;其次,针对不同需要的学员,可以设置不同课程或难度的相关链接,使得每个学员都能从电脑终端获得适合自己的课程教学。
       (四)良好的企业文化。如果整个组织的组织文化是一种完善自己的学习氛围,学员身在其中,就算没有高端的学习工具与网络渠道,学员也会努力上进、完善自己。形成一个学习型组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断地实行才能一步步最终推动组织前进,慢慢渗透于组织文化中,形成整体的良好氛围,尤其是高层领导者要起到好的模范作用,不仅要注重学习,还要注意嘉奖员工学习行为,通过由上而下的不断正强化,才能逐渐完成学习型组织文化的建立。
       (五)紧随智能终端变化而变化。现如今的智能终端从过去的大电脑转为手机,许多网络视频软件开发出相应手机版以适应需求,如果企业大学的教学不能跟上智能终端的演变,势必对其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对于将来可能会转为智能纽扣、智能手环这种趋势,企业大学必须重视起来,以作出相应软件应对变化。
       (六)形成整套机制。要想最大限度地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企业大学必须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教育机制,包括最开始的需求收集到最后的成果反馈、意见收集等。这对于日后的改进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大学作为一项战略规划必须以长远计,只有完善第一步收集与最后一步成果反馈才能使中间人才培养所耗费的精力、资金、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用。
       五、总结
       21世纪是信息技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互联网运用已经深入各个行业的发展,对企业大学来说,不仅增加了学员管理的信息化与便捷性,同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与挑战。本文通过对互联网时代知识信息传播特点的分析,得出企业大学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企业大学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1)技术要求增加,对运用新科技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学员主动找知识、找老师、找圈子,指互联网时代学习模式由被动接受逐渐向主动寻求转变;(3)缺乏互动反馈沟通,大范围视频授课以及受众的增加都使讲师与学员的沟通反馈更难实现;(4)零碎知识很难形成可持续的学习固化,零碎时间和智能手机获得的大量片面信息造成的知识零碎化不利于实现企业大学要求的掌握知识以运用的目的;(5)商业信息泄露,网络的广泛运用也使企业暴露于其他用户中,给企业的机密信息保护提出了挑战。
       应对挑战的对策建议:(1)提高培训管理者的社群运营能力;(2)混合式学习,调整各种学习方式比例;(3)从学员客户角度出发;(4)良好的企业文化;(5)紧随智能终端变化而变化;(6)形成整套机制。
       总体来说,只要企业能及时观察互联网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大学战略规划以适应环境改变,就能使企业大学的发展始终保持正确方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拥军.“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职教视点,2016.6.
[2]邵洪波.“互联网+”与企业大学变革——以尼尔森大学为例[J].现代国企研究,2015.6.[3]马俊.高绩效企业大学构建的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5.
[4]卞康麟.构建基于成熟度模型的企业大学评价体系——以国网苏电大学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5.
[5]张文强.企业大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之道[J].深度报道,2014.9.
[6]张文强.如何用互联网思维运作企业大学[J].主题学习,2014.8.
[7]车明朝.“互联网+”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2.
[8]毕冉.“互联网+课堂”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能力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5.12.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企业大学发展网发布的所有资讯与文章是出于为业界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浏览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其他网站和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媒体所有。如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两个工作日内进行删除或修改处理。敬请谅解!

延伸阅读:

本站推荐

more

会议活动

more

公开课

Copyright © 2021 企业大学发展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62359号-10 如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原发布媒体

本着互联网分享精神,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其他网站和媒体,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进行删除或修改处理

客服电话:010-89506650 89504891 非工作时间可联系:18701278071(微信) QQ在线:574888227

新闻与原创文章投稿:tougao#cpmta.com 客服邮箱:info#cpmta.com(请将#换成@)

我国企业大学门户网站,国内企业大学研究与实践交流平台,隶属卓橡公司

培训管理者微信公众号

PMO大会微信公众号